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赵辰: 我眼中芬兰建筑的文化魅力(下)

赵辰: 我眼中芬兰建筑的文化魅力(下)
撰稿:赵辰 | 编辑:原源 | 2022.01.21 18:18

 

本文作者: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史学家,赵辰。

 

 

——

魅力三:文化自信

Glamour 3, Cultural Confidence

 

芬兰建筑,似乎与意大利的文化也有着某种亲密的关系。在阿尔托为代表的芬兰现代建筑师的建筑考察和创作活动之中,都离不开意大利建筑。在我的观察之中,在芬兰建筑界的话语之中,意大利的建筑与文化总是被乐于谈及的。

 

在芬兰进入现代社会阶段,欧洲主要发达国家的工业文明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芬兰,但是居住文明方面,有不少重要的别墅建筑试图模仿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后的住宅建筑。我所参与的马库的“民居实录国际工作营”(VERNADOC)2007年的场所,是在芬兰中部离坦佩雷(Tampere)不远的一处大型别墅——托克能(Tokonen),而该建筑其实是当年的主人作为芬兰驻意大利的大使,以他们在意大利见识的别墅庄园之范式,将家乡农庄的大型牛棚改造而成的。同时还改造了环境景观之意大利花园,使得这一高纬度的芬兰中部乡间呈现出一番意大利托斯卡纳美景,令人产生有趣的联想。

 

△ ‍‍托克能阳台上远望之雨后景色  作者:赵辰

 

△ ‍‍托克能别墅  摄影:赵辰

△ ‍‍CIAV Vernadoc 2007 记录的托克能立面与剖面  作者:尹航

 

△ ‍‍托克能场地剖面关系速写与记录  作者:赵辰

△ ‍‍CIAV Vernadoc 2007 记录的托克能总图关系

 

“这幢建筑物的情况极为特殊,位于Muroleen Lahti湖的一角的一片岩石礁上,在历史上曾是经往坦佩雷的水路交通码头。这一家族大致在1800年开始驻驿。原先曾有主要建筑沿湖设置,紧挨着码头的栈道,西侧有附属用房,再有石构的库房(建于1888年)于湖畔,在背后靠近道路的地方有牲口待的大型棚屋,底层石构,二层以上为木构以存放草料。整个地形由湖面、石岸、道路、各种建筑物构成极为美妙的乡村自然/人文景色。在1918年的芬兰内战期间,这一地区被红军占领,在白军重新占领这一区域之前,红军放火烧毁了这片建筑,仅留下此库房。”

 

“湖边的库房,以及背后的牲口房之一层石墙基。该家族当时的主人是在意大利、丹麦等国做过大使的,且其夫人具备相当的文化教养,懂多国语言。1925年这对夫妇对这废墟进行了改造。凭着她所具备的多国文化背景知识,巧妙地在原牲口房的一层废墟上新增二层及屋顶,并使之在形式上靠近意大利别墅,而其余的损毁部分都未再重建,但修整了场地,改造成了一个花园,与湖边的美景相互映衬而成了一个别致的意大利别墅,很像佛罗伦萨周围地区的贵族别墅,这真是一次极其成功的改造。可以想象这位有多元文化背景的贵夫人是多么的具有才思,想来她不一定学过建筑学,但是从她的这一精彩的设计理念来看,她对建筑学的理解并不比一般建筑师差,甚至还更为高明。更为有趣的是,这一巧妙的转换反映了不同文化没有矛盾的共存:原本作为牲口用房底层的毛石墙体被完全保留并显示出来,以象征意大利别墅的巨石墙体,而二层及以上的井干式木构,在外部完全以粉刷图层覆盖。从结构意义上看,所有的做法都是典型的芬兰民间的,而反映的形式却是意大利别墅。2007.08.07”

 

“我们几乎无法想象,我们现在的工作实际就是在试图揭示当年这位贵妇人的一些想法。这是一件多么具有探索性的工作?并且对我们所具备的知识绝对是一种挑战,这如同当年她设下一局谜棋,现在的我们必须将之揭示。如果我们能够同时了解该贵夫人的思想,如日记之类的,则必然更有意义,仅从主人家里藏书就可以感觉到她的知识面是很广的,从语言来讲,已经涵盖了德、意、法、瑞典、丹麦等多国语言,可见她的多国文化知识背景是十分丰富的,但基本上没有见到什么关于建筑的书,不过发现了1898年版的艺术历史书。大概她对建筑学的理解是一种广义的文化的理解。完全不具备专业技术层面的知识,也许正是其优势。2007.08.08再记”

 

△ ‍‍托克能总图及湖边库房速写与记录  摄影、作者:赵辰

△ ‍‍CIAV Vernadoc 2007 记录的工作成果  作者:王志强

 

尽管我们了解意大利作为建筑文化的重要源头,几乎任何一个欧洲其他国家都会受到其影响。但是,作为空间距离相对遥远,气候、生活习惯差异都极大的芬兰,对于意大利的亲近感,完全是来自于文化与精神上的。有趣的是,我曾在意大利几所建筑学院里与一些学生交流之中了解到,他们比较感兴趣的欧洲国家也是芬兰。如果做一对比,与之相对与芬兰更近的德语区和俄罗斯,却完全未能起到这种作用。其实,意大利也是中国人在生活上更易接受的欧洲文化,芬兰与中国都有对意大利的亲近感。根据我对文艺复兴以后的意大利文化之解读,应该是社会世俗精神的作用,往往体现在将社会文化、艺术的导向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而不是导向宗教神灵的。

 

与此有明显关联的是,芬兰人对宗教的态度并不像大部分新教国家那般刻板、严谨,而是更接近人情化的世俗性。芬兰的大部分教堂都有兼职的功能,如社区中心、幼儿园、学校、医护站等等。在教堂里举行音乐演艺活动也属常态,反之我并没见到什么人在这里自我祷告,这在德国和瑞士等新教为主的教堂里是常见的。芬兰建筑的不少优秀教堂建筑作品,比如“奥塔涅米小教堂”、“岩石教堂”(Temppeliaukio Rock Church)、“米勒玛基教堂”(Myyrmäki Church)等,都是精彩的建筑艺术空间表演场所,我能在那里感受到更多的是与自然共处的人性光辉。在我的心灵感受,如同在山西、甘肃佛教遗址里看到最优秀的佛教塑像是:舒适的人体姿态和脸膛上透出的人间微笑......

 

△ ‍‍斯欧马拉聂兄弟,岩石教堂 图源:wiki

 

△ ‍‍列为斯卡,米勒玛基教堂 图源:wiki

 

△ ‍‍水月观音像  图源:wiki

 

△ ‍‍左:罗汉像;右:林徽因与佛光寺  图源:wiki

 

多次到访芬兰之后,我感受到了这个国家强烈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对国际事务的公平态度。又由于有马库这位特殊的朋友,让我对芬兰的理解上了台阶:我了解到芬兰的自称“苏欧米”(Suomi),但并不了解与“芬兰”(Finland)之差异;于是我向马库寻求解答,他回答得非常直接而简练,就如同我们国家的“中国”而英语为“China”一致的,夸张一点讲,“芬兰”是殖民者的称呼。这与不少曾被殖民的国家,在此前有自己本土名称的原理是一致的,如:加纳原名黄金海岸、贝宁原名达荷美、津巴布韦原名罗德西亚、斯里兰卡原名锡兰,等等。但是,芬兰人却没有要求国际社会将“芬兰”之名称改为“苏欧米”,芬兰人不要求人们改变已被世界认可的这个普通名称,也从不去争表面的一些话语权,而是通过他们参与世界的行为和成就来得到世界对其的认知。我以为,这对中国是有极大的借鉴意义的。

 

另一个经历,让我对芬兰特殊的文化自信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我第一次抵达芬兰的1991年秋天,正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际,整个东欧国家都在动荡之中,对前苏联政体和意识形态的清算成为一场运动而甚嚣尘上。最为明显的城市空间变革,是在欧洲的各个城市公共空间场所里,拆除列宁等象征共产主义思想的人物雕像,成为每天都在发生的事件。然而,赫尔辛基市区有三个列宁雕像,完全未受到任何破坏。芬兰国家议会决定不允许有任何破坏,他们的表态是:我们保留这些雕像,因为这是我们芬兰历史的一部分。更有意思的是,事实上类似事件在几十年前就已发生过:赫尔辛基城中心的广场还有著名的彼得大帝骑马雕像,在俄国革命成功之后的苏联斯大林政府也曾要求芬兰政府拆除,当时就已被拒绝了。芬兰人当时表态,如果我们拆了俄国的殖民者纪念物,也必须拆除其他散布在芬兰各地的瑞典皇室和将军的纪念雕像和碑记,那芬兰的历史又如何展示?于是,这些作为殖民者的纪念场所都保留了,列宁雕像更没必要拆除了。记得当年我听马库向我解说此事,在赫尔辛基街头已是深秋的情景中,这个欧洲小国所具有的文化遗产认知水准和民族文化自信之思想境界,让我肃然起敬。相比之下我们可以理解,这种思想境界,是今天韩国、日本等所谓亚洲发达国家的人们在心态上还远未达到的。

 

——

结语:芬兰建筑现代性的启示

——人本的世俗

Conclusion: An Enlighten of the Modernity of Finnish Architecture, Human of Secularity

 

芬兰建筑,所透露出的现代性看似新奇却是实实在在的。以阿尔托为代表的芬兰现代建筑师在国际舞台上异军突起,在早期曾经在欧洲文化界受到质疑和不理解,因为那从来就不是一个欧洲文化中心的国家,历史上也根本没有如希腊、罗马、法兰西等可炫耀的辉煌事迹,几乎只能算是北极圈边上森林里生存的“野蛮人”,远远比不上邻居的“渔夫”和“维京海盗”之挪威和瑞典人。然而,芬兰在进入现代文明以来的表现是令人吃惊的,芬兰建筑正是这样的代表。这其中有何有益的因素可以被分析或感受到呢?这是本人对建筑文化反映的现代性意义一直着迷之处,也试图从理论文献、社会环境、生活习俗等各个方面来考察,已成为了我的长期习惯。在我的眼中,赛维(Bruno Zevi,1918-2000)的这句话极其准确:“现代历史是以无名氏建筑为中心的”。同理,欧洲的其他小国和地区在现代建筑中的卓越表现,如:瑞士、荷兰、比利时,都是古典文明意义上缺少名分的小国,但同时也少了思想观念上以古典主义为代表的落后形式主义的羁绊。

 

对芬兰文化另一个观察充分加强了我的这一信念,那是与芬兰极有特色的“桑拿”(Sauna)文化有关的。

 

△ ‍‍阿尔托,实验住宅烟熏桑拿房平面设计,基于现场的原始石头  摄影:谢方洁  图纸:AAA

 

我与我的学生曾经体验过纯正的芬兰乡间传统的“桑拿”,对于这种洗浴文化有深刻体会,也在芬兰建筑中到处见到这一特殊内容的空间。这是芬兰当代公共建筑空间极有特色的一部分,也是经常困扰外来建筑师的设计难点。在一次考察了一处高等级的国际会议中心建筑中的“桑拿”空间后,我曾与马库讨论到芬兰人的“桑拿”习惯:我的疑问是,在家居或者旅馆建筑中出现“桑拿”应该容易理解,但在国际会议中心也要出现,究竟是何意义呢?马库给了我一个很有意思的回答。他举例为证道,类似于中国社会交际中的“酒桌文化”,往往在酒过三巡之后人际关系变得融洽,在微醺之中各自放弃过多的社会交往戒备而更易接受对方的想法;在芬兰,当主人与客人共同“桑拿”,也正是在裸体的情境下,因为身体的趋同性而容易使人际关系融洽…… 据说,在芬兰的生意场上经常要经过“桑拿”来达到谈判与交际的目的,居然与中国生意场上的酒席功效相同!这个解释让我十分惊异。然而,细想起来是有一定道理的,都是在启用人共通的本性因素,消除隔阂促成社会性的共融功效。

 

芬兰与中国及东亚都具备的,某种人本意义的社会交往公共性,让我感到神往。而我所认知的全球意义的“现代性”,正是从古典走向民间,从神性走向人性的。

 

芬兰建筑给我的另一直接启示则是:“现代性”并不是某种文明的专利,其本身具有强劲的全球化特征。世俗、民间、人本的特性,往往是更具备全球性的现代化条件。在某个历史性文明体的边缘的地域文化,以其特有的人本特性反而更容易接受并参与更有前途的主流文明:芬兰之于欧洲,正是如此;类似的还有,近代的岭南之于中华。

 

正因如此,在我建筑生涯的向西方学习现代建筑的经历之中,得以从芬兰建筑体验到非凡的文化魅力,善莫大焉……

 

△ ‍‍阿尔托,于韦斯屈莱大学教师餐厅及临近室外场地以古希腊为原型,结合芬兰的材料、植物与地貌  摄影:谢方洁  图纸:AAA

 

 

延伸阅读

赵辰:我眼中芬兰建筑的文化魅力(上)

阿尔托,与他的前后左右 | 芬兰建筑札记 01

阿尔托的叔叔阿姨们:老沙里宁的“识机”与“打样” | 芬兰建筑札记02

一起做设计吧,我是说一辈子 | 芬兰建筑札记03

 


 

撰稿 / 赵辰,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史学家

通讯编辑 / 谢方洁,阿尔托大学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博士候选人、芬兰PES建筑设计公司设计主管、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视觉 / 李茜雅  校对 / 原源

本文由作者赵辰授权有方发布,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关键词:
深度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